http://www.gkong.com 2009-07-10 10:41 来源:装备制造
编者语:“云层之上,世界很小”。任沁新正在用他独特的“云层理论”把中信重工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工业解决方案”供应商,而在这似乎散乱之“形”背后,是中信重工依托核心竞争优势的“神”聚之道。在不久的将来,中信重工以“全球第一锤”为核心的新重机工程,将为其构建更为高端的重型装备制造工艺体系,打造更为强大的核心竞争优势,使企业发展前景更加明朗可期。
让中信重工矿山机械工程设计院副院长姬建钢始料不及的是,他在2006年和中信重工总经理任沁新的一次随意性很强谈话中的“承诺”这么快就要变现。在那次“闲谈”中,任沁新似乎很随意地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干出世界最大的磨机”,姬建钢也就随口回道,“估计也就三两年吧,我们现在在技术、经验等方面的积累也差不多了”。
这一天提前到了,2007年,澳大利亚SINO铁矿项目准备投产几套效率更高、规模更大的生产线,在中信重工澳大利亚子公司几位国际顶尖的矿山机械专家的推荐下,中信重工成功中标。2007年8月15日,协议签订。中信重工将自主研发、制造工程所需的6组12台世界最大、最先进的自磨机和球磨机。
设计任务自然地就落在了姬建钢的头上,“我原本预计这样的订单要晚两年才能来”。“如果能晚哪怕一年,我想压力会小一些”,姬建钢向《装备制造》记者平静地陈述当时的感受,但“这一天迟早要来的,这是任总多年的愿望,也是整个中信重工多年的愿望”,“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也兴奋,但更多的是压力”。姬建钢特意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经常有人看见他后半夜在住处和公司办公室之间“游荡”。
经过一年半的设计、制造和调试,这套世界上最大的矿用磨机装备终于在今年年初走向成熟。这套生产线包括Φ12.2×10.9米世界上最大的自磨机和Φ7.9×13.6米溢流型世界上最大的球磨机。姬建钢介绍,该设备安装成功后包括基座在内有6层楼那么高。今年7月1日,中信重工为率先出产的Φ7.9×13.6米溢流型球磨机举办了隆重的试车仪式,试车很顺利,一举成功,各项指标和参数都表现优异。
这座钢铁庞然大物将使我国大型磨机行业一步跨越全球矿业机械百年发展史,同时掌握世界滑环电机38年所积累的技术,跃上世界磨机技术发展巅峰,成为了中信重工在矿山机械领域全球竞争力的最新标志。
与此同时,世界最大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一次与中信重工签约30台φ5.03~φ5.5米大型矿用球磨机。这是淡水河谷第一次在中国签订“重磅”订单。
[page_break]
“云层之上,世界很小”
“如果你站在云层之上,你会感觉世界并不大,全球市场也没有那么神秘”。在中信重工青年公寓顶层充满国际化色彩的商务会所,总经理任沁新用“云层理论”形象解读公司的“高端战略”:把企业做到“云层”之上,以高端技术支撑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赢取高端客户、以高端客户占领高端市场。
“海拔高度超过云层,在人们眼中不过几座山峰而已,你只要紧盯这几座山峰,就会永远位居全球市场竞争的第一方阵。云层之下,山头林立,极易被激烈的竞争所淹没。因此,要保持云层之上的优势必须不断地进取和创新。”
这个商务会所是中信重工为接待重要客户而投资打造的,完全以国际化的水准布置和接待客户。在中信重工相互往来的国际重量级企业中,虽不乏见多识广之辈,但此一方宝地,仍倾倒过众多访客嘉宾。据悉,现在中信重工涉外接待量占到公司接待的1/3,这个“洋”味十足的商务会所,完全是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让客户在这里获得一种尊贵的感觉,有时会带来数以亿元计的订单!
在任沁新“云层理论”的指导下,中信重工瞄准业内巨头,从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员工素质、企业形象等多方面提升自己,先后与世界三大矿业装备工程公司、三大水泥装备工程公司和五大水泥生产商结成合作伙伴,并在亚太、南美、南非、北美、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发展主导产品代理商,建立起了国际市场营销网络。
中信重工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情况,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建立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的业务模式,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目前,中信重工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全球的市场布局,“还在进一步完善”。
随之而来的是,中信重工海外市场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700万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6~7亿美元。目前,中信重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和矿业装备制造商,是国内外少有的几家能按照欧美标准设计、制造水泥和矿业设备的企业之一。
2005年时,中信重工国外公司订货产品产值就已达到2.46亿元,但当时大部分出口产品还是OEM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贴牌式生产,国外下产品订单,当时的中信重机制造出来后再贴上国际知名公司产品的牌子出口。
这让任沁新感觉相当不爽!但是,这种国际合作方式也让中信重工学到不少。为了在全球范围、更广阔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中信重工瞄上了业内的国际巨头。
此后,中信重工先后与世界三大矿业装备工程公司——美国美卓矿机、美国福勒、芬兰奥托昆普,世界三大水泥装备工程公司——丹麦史密斯、德国洪堡、日本宇部建立和加深了合作关系,并与世界五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瑞士豪西姆、墨西哥康麦克斯、德国海德堡、意大利水泥集团结成合作伙伴。
“可以说,我们是国际先进企业为他们自己培育出来的竞争对手,并成功超越了他们”。任沁新表示,在与世界顶尖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中信重工迅速成长。在任沁新的语气中,透射出对这种超越的自信。
事实上,这一过程并不轻松,“我们和其他企业一样,都是很传统的国有企业,有自己的设计院,但是过去的基础非常薄弱”。经过多年的努力,中信重工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技术体系建立起来了。“过去设计产品,中国人设计中国人使用;现在是中国人设计,让外国人来组装,外国人来用。”
2007年3月,中信重工与印度爱沙公司一次签订6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径4.72米磨机合同,标志着中信重工利用自主品牌产品直接占领国际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
实力的提升自然吸引了国际矿业巨头的注意,2007年,必和必拓首次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并和中信重工签订了在中国直接采购的第一单合同,用于澳大利亚GEMCO锰矿的Ф4.5*8米的洗矿机,这标志着中信重工首次直接将自主品牌打入国际矿业市场高端客户。
2008年7月,中信重工自主研发、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按照欧美标准设计制造的洗矿机成功试车。试车当天,必和必拓中国区副总裁兴奋地说:这不仅是中信重工首次直接向发达国家出口自主品牌,也是必和必拓首次向非欧美国家直接采购设备,对双方都是一个里程碑。
2007年,中信重工外贸订货总额突破4.3亿美元,占公司全年新增订货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订单比重已经占到出口产品总额的60%。
2008年,中信重工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6—7亿美元,实现国内外市场两分天下的格局。如今,在外商心目中,中信重工已成为全球高端市场角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
[page_break]
世界知名公司的“VIP”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任沁新以一张美国GE赠送的票坐在了VIP观众席,位置很好,是全场最好的观众席位区。之所以享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是因为GE是中信重工“合作共赢的相关方”之一,任沁新这样描述他的战略合作伙伴。
中信重工国际市场的开拓给西门子、GE、ABB等全球知名公司带来的巨大的市场机会,他们希望借助中信重工分享世界矿业发展的大蛋糕,纷纷前来参观洽谈,并与之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据悉,仅在澳大利亚SINO铁矿项目上,中信重工就把价值6000万欧元的订单分包给了西门子。“为了这个订单,西门子特地邀请我到其总部参观考察,在那里,我切实享受到了一种‘VIP’的待遇。”任沁新笑言。
“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立走向国际化,必须寻求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以使自己能在最短的工期内拿到最低报价的配套产品,任沁新表示,“没有相关方的配合企业是没有生存基础的”。
2007年,中信重工与世界自动化领域的领袖企业西门子联建了自动控制、网络与过程控制、电气传动、数控机床等四大实验室,专门围绕中信重工的重点产品进行自动化控制和技术的研发,为中信重工产品向机电一体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一家公司设立四个实验室,这在西门子这个跨国巨头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2007年6月9日,中信重工和世界水泥技术装备巨头KHD洪堡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在全球水泥行业成套设备工程、工艺制造、产品销售和市场服务方面提供总包。洪堡公司总裁说,与中信重工的合作是站在全球市场上的一个全方位、大规模的合作,这样全面的合作方式,在洪堡公司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
“中信重工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是把产品销往海外市场,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全球化资源,构建国际化经营模式”,与此同时,在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等全过程,广泛采用欧美先进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
作为全球市场整合手段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和国际化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以及全球资源整合手段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国际化的人才吸纳战略、研发基地等,成为中信重工积极融入全球性的分工体系,推行国际化战略的几个重要支撑。
任沁新表示,中信重工要成功走向国际化,必须依托于现有优势,加快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包括全球化的营销和服务、全球化的制造、全球化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规范、以及研发能力集成等,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的中信重工,还吸引了一些外籍专家慕名加盟。在中信重工重型装备厂数控车间采访时,常常可以看见一个瘦高身材、腰上挂着一条白毛巾的外国专家,这位美国人就是中信重工重金聘用的质量总监,叫尼尔斯。
现年70岁的尼尔斯,8年前被全球最大的水泥装备工程企业——丹麦史密斯公司派到中信重工任监理。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中信重工加工史密斯公司所订的产品期间,他天天泡在加工现场,对机床刀具上沾的星点儿油污都要求擦洗干净,甚至工人作业时一个不规范动作也要纠正。
在中信重工,没有人不知道尼尔斯,许多工人都怕这位好挑刺儿的外国专家。2006年年底,尼尔斯在史密斯公司的任期结束,中信重工则把他挽留下来,聘他做质量总监。
在中信重工专家办公楼尼尔斯的办公室,这位专家向《装备制造》杂志记者表示,中信重工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司,它的客户和合作伙伴都是世界一流的。尼尔斯表示,他本人在“进棺材”之前,还将在中信重工继续工作一段时间。
尼尔斯成为企业历史上第一位外籍员工。随后,又有11名外籍专家加入到中信重工的研发团队。此外,中信重工还聘请了澳洲皇家工程院院士胡·迈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等多位国内外业界权威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现在,中信重工生产一线每天都有10多名外国专家和员工进行直接交流,将国外大量先进的理念和各种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直接传授给他们。
今年3月2日,中信重工澳大利亚公司在澳大利亚悉尼揭牌成立,这个子公司实际上是中信重工的第一个海外技术中心。此外,中信重工还在美国建立了北美铸锻技术研发基地。致力于让更多国际客户分享现代矿山装备制造成果的中信重工,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未来几年,中信重工将重点抓好澳大利亚矿山装备研发基地和美国铸锻技术研发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国内外人才资源和营销、技术信息最集中、经营活动最活跃的海外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一桥头堡,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培育自主品牌的海外客户群,由过去的以备件、单机出口为主向成套出口和项目总承包转变,由分包、贴牌变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直接面对国际终端客户。
“对于制造业而言,传统的以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应运而兴的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工体系,企业在销售、生产、配套等经营环节上对全球资源的依赖性日益突出。” 任沁新说,“中信重工将致力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调动全球性的信息、人力、财力等资源,加快融入全球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体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平台上,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制造基地。”
[page_break]
危机时期的订货狂潮
近日来,中信重工自主研发的LGM5024原料立磨在吉林亚泰达标达产后,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并再次成为市场追捧的“香饽饽”。更让中信重工没有想到的是,一次非常普通的新闻发布会竟然演变成一场订货会。
在中信重工4月13日举行的原料立磨新闻发布会上,刮起了一股争订立磨风。中信重工公司分别与江苏磊达等6家单位的高层领导共签订了11台大型立磨的合同和协议,其中包括一个国内最大矿渣立磨的总包工程项目协议。
多年来,水泥大型原料立磨一直被国外几家公司所垄断,投资成本高,供货周期长,已成为制约我国水泥企业新建生产线技术进步的瓶颈。中信重工的自主研发打破了这一瓶颈,截至目前,中信重工在手立磨订单接近50台,充分体现了其以技术创新引领市场、创造需求的成效。
2008年是中信重工历史上推出新产品最多的一年,余热发电、活性石灰、矿渣立磨、水泥辊压机、液压防爆提升机等新产品领域均实现产业化发展,成功研制我国首台、世界最大的大型成套国产化褐煤热压成型提质技术及装备等。
“用技术创新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市场需求”,在这方面,中信重工除了以更为先进的立磨开发市场外,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工业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和大型活性石灰工艺及设备了。
2006年9月,中信重工研发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纯低温余热发电双压技术和装备。当年9月,国内首个完全国产化的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在吉林辽源金刚水泥集团一次并网发电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项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突破。
2006年下半年以来,中信重工在纯低温余热发电市场订单不断。2007年真正成了中国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装备的普及年、效益年。目前,中信重工已同30多家企业签订了80多条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合同。其中,24条已成功并网发电。真正把中国大型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装备引上了国产化、产业化轨道,并对中国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信重工副总经理王继生根据目前的市场预测说:仅水泥厂的活我们5年内就干不完,每年可以拉动10亿到15亿的经济规模!
冶金石灰是钢铁生产的重要辅料,适应钢铁工业产能提高和品种创新的需求,中信重工通过持续创新,拥有了日产750吨至1200吨产能的大型活性石灰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牢牢占据中国大型活性石灰装备制造的制高点。
在国内,中信重工代表了大型活性石灰工艺及设备的最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提供成套工艺及装备的设计制造,宝钢、鞍钢、武钢等中国特大型钢铁公司全部采用中信重工的装备。2006年7月公司总包的太钢3条日产1000吨活性石灰生产线成套工程成功达产,这项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投资最多、工期最短的活性石灰生产线工程,把国内大型活性石灰装备制造提升至超千吨级的新高度。目前, 中信重工日产750吨以上大型活性石灰生产线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全国产化生产线占有率达100%。
在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中,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任沁新带来一个提案——“关于推广利用水泥回转窑消纳城市垃圾技术的建议”,利用水泥回转窑消纳城市垃圾技术就是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把城市生活垃圾当作生产水泥的原料和燃料。中信重工的新技术将使城市垃圾变废为宝,造成水泥,既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又节约了燃料,还变废为宝,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困扰全球的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全球金融危机寒气逼人,但中信重工市场营销暖风扑面,生产任务饱满。记者在中信重工看到,生产车间里昼夜忙碌,技改工地上机器轰鸣。“2009年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依然是如何执行好手中订单”,据企业市场部门的资料,中信重工现在手握未执行订单140亿元,远远超出年执行订单能力。
据业内专家介绍,中信重工2004年以来的发展实践,以客户需求为企业制造标准,以先进制造工艺引领、协同客户发展,彻底打破了业内陈规,根本改变了中国重型机械制造缺少高端制造能力、工艺水平落后、设计研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状态。特别是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大型化、成套设备的能力,改变了重型机械被动服务市场的状况。
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节能周”视察中信重工,他看到中信重工形成规模化的节能产业板块,“用节能的技术和方法设计制造节能技术装备”,非常高兴,他说:“看了中信重工让我很受鼓舞,在这里节能已经不仅仅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且覆盖了煤炭、冶金、有色、建材各个领域”。李克强副总理在中信重工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节能工作座谈会,这种做法似乎远远超出了常规。
今年以来,中信重工新产品订货贡献率达到80%以上,在市场急剧下滑的环境下保持了稳定的市场订货,尤其在国家重点支持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领域亮点频现。这是和中信重工以技术创新引领市场战略分不开的。
近年来,中信重工以打造“技术先导”型企业为目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发和完善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形成新的市场订货热点。充分发挥技术中心的作用,搭建起以矿研院为主、各技术部门为辅的科学、系统、有机的技术中心体制。
中信重工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的“3241”工程——三个层次研发中心、两个海外研发基地、四个研发支撑平台和一支研发团队。形成了成套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和制造工艺技术研发中心三个层次技术研发中心,澳大利亚矿山装备研发基地和加拿大铸锻技术研发基地两个海外研发基地;实施工业实验室、信息化平台、标准技术平台和CAE数据模拟实验中心四个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团队。
同时,中信重工推进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发挥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设博士后产业基地作用,同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燕山大学等国内知名的工科院校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成套工艺研发、主机研发制造、机电产品配套和成套工程服务中心。
目前,中信重工拥有技术人员2946人,研发团队895人,其中博士6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40人、外籍专家12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信重工构筑起了一个吸引人才的高地,各种高层次人才的密切合作联合攻关,又让企业站在了行业高端。
[page_break]
探秘“全球第一锤”
记者在中信重工“新重机”工程重型锻造工部施工现场看到,在这个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建设者正在为建设自由锻造油压机基坑忙碌着。几个月后,这里将矗立起一个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和750吨·米操作机,以此为标志,中信重工将构建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工艺体系,跻身国内外同行业第一梯队。
这台号称“全球第一锤”的油压机采用最新的“潘克泵”液压控制技术,使整机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达到世界最高,堪称世界自由锻造王国的一顶皇冠。该油压机锻造速度每分钟高达44次,工作效率是同等普通万吨水压机的2倍以上。同时,将配置世界最先进的750吨·米锻造操作机,并联动形成一个高度自动化的重型、特大自由锻造装备平台,成为世界自由锻造行业的一道壮观风景。
18500吨油压机的落成,使企业发展前景更加明朗可期,中信重工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独有优势引领市场、引导客户需求,同时服务相关产业发展。
2006年,中信重工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企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完成大跨越后,企业何去何从?任沁新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企业要想不被别人超越,办法不止一个,“干别人干不了的产品”是保持自身优势、引领未来市场的关键。目前,国际上大型铸锻件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中信重工研究认为,铸钢件、铸铁件、锻件、铆焊件的大型化已经成为全球趋势,并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一家制造业企业如果掌握了这一资源,就等于身处云层之上,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
在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结构性调整方向反复研究后,中信重工决定以构建极大、极重装备制造能力为目标,实施建厂50年来投资最大的系统性工程,提出了以“打造世界一流高附加值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为主要内容的“新重机”工程,达到全球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配置,并将带动企业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该工程总投资达39亿元,2006年12月1日正式启动。
这一决策相当超前,要知道,中国大型铸锻件只是在2007年以后才被更多提出,2008年才被广泛关注。任沁新向《装备制造》记者表示,所谓决策,就是要在别人看不明白或者没有看明白或者看明白了不敢做的时候你先人一步决定了,并且引领企业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这一目标。用他自己的话说,“做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的决定,那不叫决策。”
这个工程完成后,将至少能保证企业今后二三十年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保守地说,我预计我们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将在未来30年保持领先”,任沁新非常自信地表示,“新重机”工程将使中信重工一举成为世界一流的高附加值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
“新重机”工程是中信重工通过系统投资,以构建一台世界上规格最大、技术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为标志的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工艺体系的一个系统工程。围绕这台联合设计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中信重工将构建一个包括重型冶铸工部、重型锻造工部、重型热处理工部、重型机加工部、重型铆焊工部、重铸铁业工部六大工部在内的全新制造和工艺体系。
今年6月5日,中信重工重铸铁业工部12吨电炉冶炼的第一炉铁水涌出,可生产200吨灰铁件、150吨球铁件,成为亚洲最大的铸铁基地。2007年3月26日,“新重机”工程首个工部——重型冶铸工部开工,2008年全面投产。公司可一次组织900吨精炼钢水浇注600吨钢锭、550吨铸钢件,真空浇注160吨钢锭,生产400吨锻件。
“新重机”工程将使中信重工形成包括冶炼、锻造、热处理、机加工、铆焊、液压自动化控制、实验计量检测和超大型装备生产现场整机装配试车的现代化、高水平的工艺制造能力、成套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拥有全球范围内极为稀缺的生产制造资源,成为企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巨量筹码。
“新重机”工程完工后,中信重工将依托18500吨油压机这一全球唯一资源,大力进军核电、火电、加氢、冶金、大型采矿等更加广阔的领域。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三峡工程设备质量检查组组长陆燕荪考察“新重机”技改项目后高兴地说:“这将使中信重工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将有效缓解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冶金、船舶、电力、石化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大型铸锻件的急需,对全面提高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任沁新的形神论
见过任沁新的人,都能感到他身上特有的敏锐和果断,也能感受到他的国际化视野和“洋”味。但他一直强调自己是在传统国有企业中成长起来的传统国有企业领导,具有强烈的国有企业情结。比如对于加入中信集团,他就承认“企业也有很重的中央企业情结”。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领路人,就意味着企业发展多大成就你都不能独享,“不能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而是集体领导的成就”;而任何决策失败你都要“自己扛起来”,没有人能代替你承担责任,“无论决策程序在形式上有多民主”。
企业如人。对于《装备制造》记者对中信重工产业跨度较长,感觉形式较散的质疑,任沁新表示,中信重工“产品线服务领域较广,看似散,但是深究一下是形散神不散”,而其“神”就是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围绕“回转类”和大型铸锻这一核心技术装备优势的产业链延伸。
从矿井提升机、冶炼、铸造、锻造到加工等,中信重工各主要产业领域都是围绕回转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链延伸,以达到高端成套乃至工程总承包的市场服务目的。“可以服务于不同行业,但工艺布局很重要,如果神散了,就成不了优势企业”。正是这种“形散神聚”使得中信重工在全球经济危机来临之际,仍然保持了旺盛的订货势头,上半年累计新增订货突破60亿元。
更重要的是,在“神”的方面不仅要聚,更要做足做透,养精蓄锐。中国的设计院过去都是专业的设计院,很少有综合的,建材领域有水泥设计院,煤炭领域有煤炭设计院。设计院懂工艺,不懂产品,更不懂制造;工厂设计院懂产品,可以设计产品,但不懂工艺;再往下就是执行加工程序的工厂,通常情况下有技术科或技术处,连产品的设计能力都没有,只能是按照图纸制造出来。
但在技术能力构建上,中信重工和其他企业不一样,“我们的研发中心是三位一体”的。首先是具有像专业设计院那样的工艺优势,“不能干一个产品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他服务于什么领域,要知道这个矿石来了以后他怎么变成铁精粉,有哪些工序和技术要求”;其次是具有产品设计的技术优势,工艺设计出来要进行选型,就是产品设计;最后是具有制造层次的加工制造优势,“设计出来要能够制造,很多情况不是设计不出来而是制造不出来”。
企业要在这个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有这三个方面的优势,而这三种能力在我国传统体制下的专业设计院、工厂设计院和工厂恰恰都有缺陷。
由单机到生产线系列设备,再到成套主机的延伸扩展,是中信重工工程与成套工艺系统设计能力的提高、引领市场创造需求和产品转型的结果。经过持续大规模、高起点技改,公司形成了整套现代化、高水平的工艺加工制造体系、成套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
这样一个制造体系和生产制造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为稀缺的资源,这使得中信重工能够自由掌控生产工期,在大型装备市场竞争中立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目前,中信重工的客户领域已扩展到矿山、建材、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环保、军工等多个领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化、重型化、成套化的世界级重大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服务。再加上“新重机”工程所涉核电、加氢,甚至船舶和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中信重工的市场领域将更为广阔。
在这种“形散神聚”思路的总体布局下,中信重工正在逐步打造其基于更为强大的核心能力之上的“全球工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宏伟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