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gkongbbs

“把脉中国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难在哪

http://www.gkong.com 2017-03-06 16:14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1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近年来,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本报将针对我国实体经济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对策,分上下篇推出“把脉中国实体经济”文章,敬请关注。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促进实体经济升级,提出要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促进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

实体经济困难正成为当下许多企业的呼声,实体经济的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困难?带着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企业效益下滑

近日,一些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大佬”展开了一场“虚实”争论,网店、快递业等是否属于实体经济也成为讨论的焦点。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体经济覆盖一二三产业,其中一二产业毋庸置疑,尤其制造业由于占比高更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第三产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中的商业、流通等部分也属于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主要表现在企业数量增长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企业效益明显下滑等多个方面。”赵昌文说。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对《经济日报》记者分析说,中国制造业主要面临三个困境,分别是企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工业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和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影响生产。

“目前银行为了维持利润水平,更倾向于对房地产、金融领域发放资金,对实体经济兴趣减弱,直接造成了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制造业市场萎缩和国内去产能攻坚战持续对生产造成负面冲击,也使企业资金紧张,无法实行生产扩大、设备升级及技术改造等工作。”秦海林说。

民营企业对此感受更为明显。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认为,一些银行对民营企业还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贷款利率也偏高,成为困扰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小企业最大的难题。

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向《经济日报》记者指出,实体经济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盲目追求GDP、投资驱动型的经济体制,使中国许多领域的产能都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去产能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企业生产实行管制和压缩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企业利润下滑,在实体利润偏低的情况下,加重了企业的生产负担。”秦海林说。

“脱实向虚”严重

“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以及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赵昌文说。

刘志彪认为,中国经济运行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发展的严重失衡现象,可以用“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太虚”这两句话来概括。其中,“实体经济不实”,主要是指实体经济中真实的、创造社会财富的产业部门生产率低下,具有较大的泡沫经济成分。“虚拟经济太虚”,则是指虚拟经济中,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比例较低,同时自我循环、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泡沫化成分高。

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946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796亿元。“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偏低,致使企业资金流入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对实体投资意愿不强。资产价格增速一旦比实体利润更高,经济就容易有脱实向虚的倾向。”秦海林分析说。

刘志彪指出,一方面,在利润率差异的驱使下,企业都不愿意辛苦地做实业,都更愿意去做资本市场、衍生金融产品和房地产等;另一方面,虚拟经济存在真实利率高、资产价格高、杠杆率高等问题。他认为,现在中国的资产价格,如股票、房地产、艺术品甚至邮票等等,其价格都存在着严重的泡沫。

“虚拟经济太虚,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虚拟经济长期处于被抑制的状态,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市场发展不足,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部门不能给民众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投资理财产品,有限的投资理财产品面临着居民庞大的理财需要,最终导致资产价格失衡。这是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刘志彪说。

下行压力犹存

产业竞争力衰退是我国实体经济困境的典型表现。秦海林表示,从整体来看,我国工业生产仍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大部分制造企业仍遵循“薄利多销”的生产销售模式,产品附加值不高,直接导致了工业企业利润水平遭遇瓶颈,同时这样的产品在我国劳动力成本和税费成本走高的背景下,也逐渐丧失了价格优势,缺乏可持续发展动能。

“中国制造一直患有两个病。”刘志彪表示,一个是机器设备的控制指挥系统过不了关,一个是国产设备的动力系统不过关,创新能力弱。同时,在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制造生产率低,不能通过技术进步上升来化解高昂成本。

“实体经济下行压力犹存。”秦海林分析说,2016年我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三大需求的走势呈现投资趋缓、消费平稳、出口下行的态势,内生增长动力正在逐步形成,工业领域面临调结构瓶颈发展。预计2017年伴随着有效需求的持续萎缩,经济下行压力犹存,致使宏观经济可能产生经济下行与通货膨胀率上行压力并存的“滞涨”风险。

此外,工业生产成本和工业产品价格走高都将继续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秦海林分析说,2016年分行业看,受海外及国内资源情况影响,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一方面带动了PPI回稳,另一方面致使未来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的可能性增加,对产业链形成成本压力,致使需求能力削弱,制约了工业经济领域的持续发展。

从2012年开始,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在逐年递减,尤其是劳动力工资水平,逐步与发达国家水平持平。“2016年本土企业外逃情况引发了对我国企业实际税负问题的重视,同时在营改增深入推进阶段,企业税负不降反增等问题都会存在。未来工业结构调整会对整体产业发展情况造成影响,企业利润会在低位游走,税费负担剥夺企业利润的行为会严重打击企业生产积极性。”秦海林坦言。

实体经济怎么干

——“把脉中国实体经济”下篇

2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

振兴实体经济要立足于现有生产和供给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带来的品质提升需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全面加强标准和质量管理;同时要解决国企产能过剩,淘汰僵尸企业,向市场释放呆滞资源;还要在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前提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总需求管理之间的动态平衡——

面临系列困难,如何振兴实体经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认为,当前实体经济困难的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以及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因此,要振兴实体经济就要解决这三个失衡,多管齐下、内外兼修。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来源。现在虚拟经济发展过度了,必须回归其原有功能。只有让虚拟经济回归自己的基本功能,发展实体经济的成本才能降低,发展环境才能优化,发展新动能才能形成。”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推动消费升级

“振兴实体经济首先要立足于现有生产和供给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带来的品质提升需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全面加强标准和质量管理。”赵昌文表示,要引导企业发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努力打造“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制造业,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机遇,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厦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根荣指出,要关注国内市场需求变动带来的新机遇、新产业。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生活,如健康快乐绿色休闲的消费新理念,将带动包括体育运动与器材产业、卫生保健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旅游度假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赵昌文强调,要处理好“新”和“老”的关系,实现“老经济”焕发“新活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也表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比如,互联网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激发制造业的新动能。志高空调2016年前三季度销售量同比涨幅超10%,实现逆势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智能高端化战略。志高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李兴浩介绍说。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表示,对于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行业而言,通过向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运营和生产效率是必由之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企业信息化建设正以应用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

释放呆滞资源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刘根荣表示,还要解决国企产能过剩,淘汰僵尸企业,向市场释放呆滞资源。要推进过剩产能行业国企间的兼并重组,鼓励有能力的国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过剩产能的国际转移与优化布局。传统产业特别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是去产能的重点,可以通过征收排污税大幅提高其环保成本,利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

刘志彪把落后产能分为三种,在技术层面,指以落后技术和工艺装备为基础的生产能力;在市场层面,指丧失了竞争力的生产能力;在政策层面,指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不达标、不合规制的生产能力。

“去严重过剩的产能,是为了重新恢复实体经济的正常供求关系,推动实体经济企业持续复苏和振兴。”刘志彪表示,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去产能,就是要把前两类落后产能全部交给企业和市场调节。对第三种落后产能,政府应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各种准入门槛来完成淘汰目标。

多位专家还表示,要通过抑制房地产泡沫,为实体经济创造低成本的发展环境。2016年1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住宅和二手房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到26.8%和30.7%,炒房收益远高于实体经济收益率。对此,赵昌文提出要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刘志彪表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使其回归消费品功能,为制造业降低成本、鼓励创新创造良好氛围;在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不仅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还要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平衡“虚实”关系

秦海林指出,振兴实体经济,必须要处理好实体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要在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前提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总需求管理之间的动态平衡。通过财税手段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税费负担,增加实体投资利润。同时金融业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降低企业贷款门槛。

“要给实体经济企业加大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的力度,降成本具有双向调节供求关系失衡的政策含义。”刘志彪解释说,现在成本的高低问题,由于涉及产业转移,已成国际产业竞争和国内经济政策的焦点。从成本视角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发展效果。降成本包括降要素成本和制度成本两块。前者最重要的途径是提升生产率,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如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成本等;后者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如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

根据工业企业和金融企业所得税的匡算,2016年前三季度,金融业利润约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1.3倍。对此,赵昌文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反映,目前金融业强大的虹吸效应极大地削弱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金融业高利润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金融业的准入程度、利率市场化水平,但规模的快速扩张和风险的延迟确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要结合进一步“去杠杆”的部署,加快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金融业的监管体系,特别是监管机构是否可以在避免道德风险的前提下,适度降低对国有金融机构的利润考核指标,以便金融机构能够及时足额确认风险。

“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降低企业杠杆率是重中之重。实体经济企业去杠杆,既是为其减负增利,也是为了防止出现金融风险。当下,由于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搅在一起,很难区分其边界,因此重点去企业杠杆十分必要。此外,现在中国企业负债也很高,这样下去可能会危及和掏空实体经济。”刘志彪建议,维持降低企业杠杆率,一是要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二是要加大股权融资力度,降低银行贷款比率;三是要加强对债务的软性预算约束管理,强化企业自身对债务杠杆的硬约束。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