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17-03-06 16:48 来源:中国工业报
两会关注
制造业的强盛与衰败,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寒暑表”,对于大国而言更是如此。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
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纷纷表示,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体经济是根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奥盛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汤亮表示,中国的经济腾飞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作为一个从事制造业近20年的企业管理者,他清醒地认识到:把“中国制造”发展成为“中国创造”,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但这个挑战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看企业有没有强大的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
“如果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就能以新技术、新产品引领市场,制造业就能持续盈利,企业面临的所有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没有科技创新能力,就无法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也难以转型升级,结果只能困守愁城”。汤亮说:“天下武功,惟快不败”。制造业的制胜法宝,惟有“创新”不败。
汤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时,要求我们“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总书记说的这“三个转变”,高度概括了中国制造业发展道路上的“三道门槛”。
为了跨越这“三道门槛”,汤亮此次在政协大会上提出三点建议:强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置顶原则,舍得花钱建设企业人才高地和用优胜劣汰的市场手段,推广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新成果。
他强调,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在人才问题上,不能老是停留在一纸表彰,也不能满足于“蜻蜓点水”。重要的是为他们解决三个实际问题:一是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二是给予较舒适的住房,三是有成果就要重奖。解决这三个问题,光靠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级政府要与企业联手,共同想办法。
金融创新做支撑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招商银行原行长、党委书记马蔚华委员则表示,中国之所以难称为经济强国,其软肋在于科技的发达程度,特别是在代表一国科技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制造业领域,我们的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为50%~60%,新产品开发70%靠外来技术,一些拿得出手的高端产品,重要零部件与关键材料80%以上靠进口。
他表示,如果仅仅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将全球制造业分为四级梯队,中国只能屈居第三梯队。
马蔚华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与金融支持程度密切相关。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但存在“四个不匹配”的问题,即:银行业主导的金融风险偏好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不匹配;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体系与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主体不匹配;资本市场体系与制造业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不匹配;科技金融的配套服务体系与制造业技术创新所需的配套服务不匹配。
为此,马蔚华委员建议要提高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包容性;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给予创新投入和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更大力度的税收优惠;支持各级政府建立技术创新引导母基金和优化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
他说,在政府引导资金的支持下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是引入民间资本的重要保障。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改革创新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将科技企业的补贴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成立科技产业基金进行股权投资,以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质量关是由大到强的关键一跃
中国制造要实现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是战略需要,也是必过之槛。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关键是让重视质量成为一种风尚,进而成为一种文化,涵养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周汉民委员表示,“中国制造2025”呼唤中国职教4.0。他表示,从数量看,我国当下的职教院校达13300多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形势喜人;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看,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对我国经济来说,高素质制造业人才最缺。虽然中国制造已经走到了全球制造业的前沿,但要实现工业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还必须有与此相适应、相匹配的新型职教体系的引领、推动和保障。这种新型职教体系,可称为中国职教4.0。”
周汉民认为,中国职教4.0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目标清晰:为“中国制造2025”服务;2.主体多元:企业为主,高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3.办学理念:开放共享、理工融合、脑手兼顾、高质高端;4.师生组成:有志于“中国智造”事业的专业人员群体;5.教学要素:立足自主、行业协同、广征博引。
他强调,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虽体量巨大,但机体老化、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其病根主要还是理念和体制问题。一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理工科大学发展重视不够;二是对制造业由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教育培训体系起步艰难;三是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智造”产业前端职教资源配置一空二白;四是政府、高校、企业、社会资源要素整合受到多重限制。
为此,他呼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畅通有序的人才流动管道。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打通产业和职教“任督二脉”。
两会上,委员们表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坚守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打造“中国创造”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