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gkongbbs

困境与自救:疫情之下的四个复工样本

http://www.gkong.com 2020-02-19 18:54 来源:新京报 侯润芳

专家呼吁,要衔接好防疫和复工,尽早恢复物流、人员流动和生产活动。

抗击疫情的斗争仍在继续,经济活动的恢复在有序推进。但受制于人员不齐、产业链不顺畅,一些企业的生产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近期,浙江省多个地方政府采取“包飞机、包高铁、包车”等硬核方法,帮助企业接回外地员工。“浙江地方政府硬核做法背后是,这些地区近年来面临着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这些做法可以说是当地政府的‘自救’。”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晋川说。

在浙江其他地区陆续复工的热潮中,作为湖北以外疫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温州的复工时间一再推迟。“和浙江这些硬核复工的地方政府一样,近些年来温州打工的人员数量在不断下滑,温州开工时间一再的延迟会加剧劳动力的流出,未来务工人员可能会更加紧缺。”不少温州当地的制造业企业主担忧。

除了人员,产业链不顺畅是当前企业复工的另一大难题。

“每个产业都是由一个环环相扣企业群体组成的长链条,只要链条中一个环节的企业群体停止运行,整个产业链就无法有序运转。”何路(化名)是某大型石化集团一部门的负责人,他所在的石化行业都是长年连续生产,但受疫情影响,下游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停工状态,这导致了大量石化产品全面爆仓,石化企业被迫降低生产负荷。

汽车企业同样面临着产业链未能全面复工的困境。“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不复工的话,我们就没法全面复工。只能向紧缺的零部件供应商提供防疫物资,帮助它们复工,从而恢复我们的部分生产线。”国内某大型车企正在酝酿自己投产防疫物资的生产线,给自家企业和更多的供应商解决防疫物资短缺的问题。

对此,专家呼吁,要衔接好防疫和复工,尽早恢复物流、人员流动和生产活动。

4894230195323611183

浙江天能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在政府帮助下,用大巴接回返乡员工。

样本1:

包车包飞机:硬核复工背后政企合力留住劳动力

近期,浙江省多个地方政府率先采取包飞机、包高铁、包车等方式,帮助企业复工招工。

2月9日,杭州包高铁专列开到贵州、四川,供务工者免费乘坐;2月16日,嘉兴市嘉善县包下专机从四川接回154名工人,务工人员免费乘坐。同一天,湖州市政府出台文件:设立不少于1亿元的企业复工复产补助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复工复产;对企业新招员工,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生活补助;由企业统一组织市外员工包车返回的,包车费用由政府全额补贴等。

浙江天能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天能”)位于湖州市长兴县,以制造电动车环保动力电池为主业。公司有1800多外地员工,多来自云南、贵州、河南、四川、安徽等劳动力大省。按照公司的放假安排,1月30日(农历正月初六)公司全员返岗。“疫情突然发生,很多地方封村封路,很多云贵川的员工回不来,肯定无法全员返岗了。”天能总经理助理许月刚说,公司作为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员工能否全员返岗尤为重要。

2月9日,天能向长兴县政府提出车接员工的申请,长兴县交通运输局主动对接企业,2月11日成功办理浙江省首张政府指定性员工返岗包车通行证。

“在政府帮我们派遣专车时,公司防疫指挥中心也主动和云南省德宏州防疫指挥中心取得联系。对方一个副组长在听到我们的请求后,第一时间帮助我们开通省市县外来车辆专线绿灯,将我们的大巴车调度到员工指定上车地点。”当地政府的帮助让许月刚尤为感动。

员工强烈返工的意愿也让许月刚感慨万千。“我们有员工在云南深山里,当地封路封村,他们完全可以以交通堵塞为由不返工,但员工硬是徒步60里山路走到县城大巴车的停靠地点,到达时已是夜里。”

2月14日、15日,载着300多位员工的大巴到达天能的工厂。“我们第二批8辆车也陆续要出发,接回云南、贵州两地的员工。”许月刚说,在接回外地员工前,长兴县还给企业调配了大量的医疗物资,帮助企业做好开工后的防疫。“我们公司自己也做了防疫工作的准备,目前公司90%的生产线已经动起来了。”

浙江当地学者、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晋川对当地政府帮助企业硬核复工的做法并不意外。“政企合力留住劳动力,当地政府的做法值得提倡。浙江地方政府硬核做法背后是,近年来这些地区面临着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这些做法也可以说是当地政府的‘自救’。”

史晋川指出,2008年之后,浙江多个传统制造业地区招工难问题凸显。“2008年,新出台的劳动法加大对工人权益的保护。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爆发,江浙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很多企业盈利不佳,工人的薪资水平自然无法得到大幅度提高。”史晋川说,在内外部因素的双重驱动下,浙江多个传统制造业地区的劳动力开始出现明显的外流。

在史晋川看来,政府包飞机、包高铁、派专车去接农民工,可以在短期内缓解企业的用工压力。“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问题,要深化配套的社会改革,让农民工也享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同等好处和权益。”

样本2:

用工荒遇到疫情 温州企业担忧招工难加剧

在浙江其他地区陆续复工的热潮中,作为湖北以外疫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疫情形势的严峻使得温州企业复工一再推迟。

“原来政府说开工不能早于正月十五,后来一再延迟,目前的要求是大部分企业开工日期不得早于2月18日。”德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德首控股”)董事长虞文辉表示。

2月11日,最新公布的浙江全省的企业复工电力指数是25.97,分地区看,最低的温州是12.25,只有正常水平的1/10。也就是说,目前温州企业复工复产情况还处于维持社会生活最基本需求的状态。

虞文辉的企业位于温州下辖的乐清市,疫情之下,公司业绩受影响明显。“我们公司专业生产冷热水用PP-R管材管件、排水用PVC-U管材管件等建筑水电产品。往年春节后,建筑项目开始施工,作为建筑行业用品的供应商,春节前后是我们公司销售的旺季。但受疫情影响,建筑行业基本暂缓开工,我们也受拖累。”虞文辉说。

但虞文辉更担心的是公司员工的流失。“温州属于疫情重灾区,开工时间一再拖延。考虑到安全状况以及开工日期,可能会促使部分选择留在老家或者到疫情不太严重的地区就业。”虞文辉说,目前公司有员工120人,来自湖北、贵州、四川、安徽等劳动力输出大省。

在虞文辉看来,温州地区疫情结束后,或将面临严峻的招工压力。

“一方面,温州有33万来自湖北的人员,预计今年上半年这33万人全部到岗的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线在上半年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和浙江一些硬核做法的地区一样,近年来来温州打工的人员数量在不断下滑,此次疫情会加剧劳动力的流出,未来务工人员可能会更加紧缺。”虞文辉说。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温州“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在每年年后不时见诸报端。据温州晚报2018年3月的报道,温州市人力社保局选取了市内各行业200家企业样本(其中大型企业21家,中型企业56家,小微123家)和200名劳动者就企业用工情况、工资待遇水平、劳动者年龄结构等9大项38小项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调查显示,样本企业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其中,我市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普工最为紧缺,普工缺口占缺工总数的58.4%,同比增长3.13%。

样本3:

石化企业复工困境:产业全链条难以全部启动

除了受制于人员,产业链不顺畅也是多个企业复工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2月14日,海天石化集团的生产线开始复工。海天石化集团成立于2000年,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营石化、能源、新材料等业务,公司生产的产品聚丙烯是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料。

“我们的原料供应商一再给我们打电话,要求我们一定要恢复生产,否则他们的机器被憋停后,后果不堪设想。”海天石化集团总经理谢飞说,再三催促他的供应商是某大型石化集团,该公司生产的石油是聚丙烯产品的主要原料。

为何石化集团再三催促下游企业开工?

“石化行业特点是连续生产不能停,除了三年一小修、四年一大修,全厂的机器才会停下来。除此之外,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一旦突然停下生产,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上述大型石化集团一部门负责人何路说,在往年春节期间,公司生产的聚丙烯原料放置在前沿仓库,待下游企业春节后开工时,再向下游企业供货。“按照往年,库存容量足够。但受疫情影响,今年下游企业一再延迟开工,库存无法运送给下游企业,同时生产线还在不断出货,现在已经爆仓了,而且这些液体石化产品不能随意堆放。”

作为下游企业的海天石化集团2月1日停工。谢飞说,“公司生产出来的聚丙烯产品是固体,需要用国外运送来的集装箱装置。疫情形势严重后,很多交通线停了,集装箱无法从港口顺利送到工厂。我们生产的产品无法顺利运送给下游客户,产品积压严重,只能停工。”

4894243825175832960

受下游企业未开工的影响,海天石化集团产品积压严重。

2月14日开工的海天石化集团还面临着此前停工时的问题。“虽然交通情况在改善中,但省内、省际间的公路铁路运输并未完全恢复,加上宾馆、饭店开业的很少,司机也不愿意跑长途运输,产品积压状态仍高企。”谢飞说。

海天石化集团的产品库存高企背后,更重要的因素是下游企业的复工率不高。

据了解,聚丙烯作为原料,可运用于生产纤维制品、制造管材、汽车、零件、输送管道、水管、饭盒、食品包装等,涉及汽车、建筑、家电等行业。“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受交通管制的影响,这些企业的返工率并不高。加上在今年春节期间汽车销售、建筑开工、家电销售受冲击较大,这些企业的产品没有卖出去,大量积压。因此,这些下游企业现在的开工意愿并不强,自然无法消耗我们的产品。”谢飞说。

在何路看来,和所有产业一样,石化产业链条环环相扣,只要其中一个链条受影响,整个产业链就无法有序运转。“但产业链条最上端的石化企业必须连续生产,而位于下游的不少企业现在处于停工状态,这就导致了各种问题。”

国内石化行业平台龙朴聚烯董事长张文龙呼吁:“目前聚乙烯聚丙烯产品石化库存要将近半年时间才有可能消化完,需要整个行业上下游协同,使得产业链走出困境。”

样本4:

车企自救:向产业链下游提供防疫物资助复工

和石化企业一样,汽车企业的复工也受制于产业链的不顺畅。

韩声(化名)所在的汽车企业复工时间一再推迟——从最初的2月7日到2月10日,最终在2月14日,公司部分生产线终于复工。

韩声是国内某知名车企的中层管理人员,在他看来,目前车企复工困难重重。“虽然各个车企做了很多的复工准备,但是总有众多的制约因素导致复工条件不具备。其中,汽车供应链难以全部恢复、防疫物资短缺的问题突出,导致很多车企无法及时复工。”

汽车供应链难以全部恢复的困境是,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条是所有行业中最长的产业。“比如我们公司生产的乘用车有300多家汽车零件供应商,而公司现在只有部分零部件有库存。如果整个供应链没有全面恢复产能的话,车企即使复工,也不可能推进所有的生产线。同时,即使300多家供应商的产能都恢复了,如果物流体系不畅,车企的生产线也不可能全部恢复。”韩声说,汽车行业的长链条决定了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复工最难。

复工后还必须做好疫情的防控,这就需要大量的防疫物资。“我们公司通过去海外采购、请求各个分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调配等多个方式,来解决复工需要的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韩声说,目前公司筹措的医疗物资基本上只能解决公司自身的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帮助供应商开工,但无法帮助所有的供应商企业解决防疫物资短缺问题,因此只能向紧缺的零部件供应商提供防疫物资,帮助它们复工,从而使得我们的部分生产线得以恢复。”韩声说,为了自救,目前公司正在酝酿投入防疫物资生产线,来给自身和更多的供应商解决防疫物资短缺的问题。

实际上,近期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广汽等多家车企宣布跨界生产口罩。一方面,是为了支援抗疫,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该企业员工的正常复工做准备。

据韩声介绍,2月14日,公司北京生产基地在复工后生产的第一台汽车已经下线。此外,目前合肥、河北、南京等基地的生产线正陆续恢复中,公司有三分之一的生产线开始复工。

但他同时表示,短期内其所在的车企不可能全面的复产。“生产线需要的零部件配置短期内不会全部到位,工人也不可能立刻全员返岗。同时,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销售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实际上,整个汽车行业开工率并不乐观。据中汽协的统计,截至2月13日,全国300余个汽车产业生产基地中的183个,其中59个已经恢复了生产,复工率仅为32.2%。而经销商方面此前有也公告称,60家经销商集团旗下的3997家4S店,综合复工率仅有8.4%。

专家:衔接好防疫和复工 要恢复物流和人员流动

除了企业的自救,政府如何帮助企业复工,破解当前企业复工的困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认为,当前交通运输、物流渠道仍面临阻滞,要尽早恢复物流。“目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过剩与短缺同时并存。在此背景下,政策不宜做总量刺激,应以‘疏通’供求关系为主。而打通供求的关键一环,即是物流畅通。”

当前疫情发展尚在发展,有的地区还无法确定具体复工时间,如何在有效防疫和恢复生产之间取得平衡?对此,徐奇渊建议,要恢复人员流动和生产活动。“可以给出一定的技术标准,根据当地新增病例数、人口流动数量、企业防疫情况等,给出明确的、可量化的复工条件,给企业恢复生产提供参考预期。在疫情尚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还应明确复产后的防护措施。在疫情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政府应指导企业对员工进行必要的防护,并为企业提供防护用品充足市场供给。”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