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kong.com 2010-11-16 16:35 来源:中国工业报
【“尽管电工行业目前还处于一个辉煌时期,但必须要看到其中的危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提醒说。】
在10月29日于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智能电工技术论坛上,他一再强调,电工行业常规产品的增长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行业的高速增长,而且,“行业如果不加快调整,那么已经实现的成就将难以持续。”
行业凸显瓶颈之危
改革开放以来,电工行业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更是迎来了发展史上最好的机遇期。
“但是,在连续几年产量达到1亿千瓦之后,我国发电设备行业的新增订单不足已经成为行业难以保持逐年增长的主要矛盾。”蔡惟慈介绍说,事实上,继发电设备之后,今年输变电制造业也出现了订单不足、供大于求、恶性竞争加剧的矛盾。
尽管变压器和高压开关行业还不像发电设备行业那样已经越过产量高峰,且今年的困难局面存在某些非正常因素,但其产能的严重过剩却已是严峻的现实。
而在电线电缆行业,一大批中低端电工产品不但产能早已严重过剩,还引发了业内的恶性竞争,更有甚者,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行业自杀行径也是屡屡发生。
与此同时,电工行业中低档产品的出口前景也不甚乐观。
电工产品一直是机械产品出口中的拳头产品,但是近年来,中低档电工产品正遭受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尤其是在人民币汇率进入上行通道的背景下,简单地依赖传统中低档产品扩大出口已经越来越不可行。
“目前电工行业的总产值、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已经出现了落后于机械全行业平均速度的苗头。”蔡惟慈列举了几个数字:电工行业的产值增速滞后于全行业4个百分点以上,在13个主要分行业中排名第九,电工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低于机械全行业1.15个百分点。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看出,电工行业虽然是机械工业各主要分行业中权重第二的大行业,但与汽车、工程机械等新兴产业相比,可谓相对‘成熟’,因此其成长性相对偏弱,因而发展势头跟不上机械全行业的平均增速。”蔡惟慈表示,“因此,寻求突破瓶颈之路已经成为电工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寻求新的增长点,以保持行业的继续增长。”他提醒说。
高端装备大有可为
那么,其突破点又在哪里?
在蔡惟慈看来,“十二五”时期,电工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有包括高端电工电气产品和现代制造服务业等。
他进一步解释说,固守原有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导致行业增长乏力,其解决之道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自主创新,积极发展新的增长点——高端产品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以较低的实物需求增长来支撑行业的发展。
而之所以电工行业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首要原因在于高端装备差距明显。
“一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品正在世界范围内加紧研发,谁率先突破谁就占有未来市场近乎无限的增长机会。”蔡惟慈分析说,例如智能电网装备已成世界热门话题,智能电网的概念对从发电、输变电到电力用户终端各个领域电工装备技术升级的促进作用是难以想像的,这其中就蕴含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再如,随着风电的高速发展,发展大容量储能调峰设备已经越来越迫切,如果在技术上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其产业前景肯定极好。而伴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性价比优越的高储能比、长寿命电池以及汽车用高效电机电控装备也已呼之欲出。
此外,高转换效率、高可靠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设备及相关特种专用材料,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都有很多机遇。“以上仅是少数举例,这些新领域的电工电气产品,一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其市场空间将极其广阔,足以支撑行业突破目前需求趋缓的瓶颈约束,实现跨越式发展。”他说。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有些高端装备主机虽能生产,但若干关键配套零部件尚受制于人,若突破这些核心环节、延长产业链,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全行业的附加值。
例如常规发电机组的主机虽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大型电站锻件、高压阀门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产品很薄弱,焊接转子等新工艺技术尚依赖于人,这些环节不解决,不但产业发展主动权受限,而且利润大量外流。
再如,直流输电装备的制造虽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系统开发和设计能力尚有很大差距,为变压器、高压断路器等主设备配套的高压绝缘套管、出线装置、操作机构、分接开关、直流场设备、优质矽钢片等还未能完全自足。
现代服务业亟待挖掘
“同时,电工行业亟待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蔡惟慈认为,目前的产业形态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加工能力强、服务能力弱,主要靠有形产品销售,而不善于系统集成和工程成套服务,过度依赖实物产品的生产,产业价值链短,资源消耗大,附加价值偏低。
出口市场也大有可为。据了解,与发电设备相比,输变电设备出口明显落后,不但出口比重低,而且交钥匙工程少,今年1~7月发电设备出口7.67亿美元,而变压器出口仅为1.76亿美元,去年发电设备出口已占年产量15%左右,而变压器出口额(23.8亿美元)尚不到全部销售收入(2416亿元)的7%。
“此外,提升质量形象也是转方式、调结构、开辟新增长空间的重点。”蔡惟慈强调说,过度竞争,低价格、低质量的恶性循环,将使中国制造业走上不归之路,而质量和品牌的提升则是“转型”、“调结构”的应有内涵,不管是高端产品,还是量大面广的常规产品,只要树立高档质量和品牌形象,就能极大提升附加值。
他还提出了几点对策,如转变观念、鼓励创新、强化基础、两化融合、引导市场、培养人才等。
“国家已经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十二五’要加快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此要有政策敏感性。”他嘱咐说,一定要根据产业政策的导向,适时转变发展观念,由追求规模和总量转向追求水平、质量和附加值。
“在新的背景下,我们引进技术已经越来越难,高端装备靠引进技术发展不太现实,因此今后应加大自主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高端零部件需求量的增长,国产化的市场条件已经逐渐形成,今后应加强关键零部件和特种专用材料及关键基础工艺的攻关。”蔡惟慈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