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指定宣传媒体
新闻详情
gkongbbs

电力装备“出海”时不我待

http://www.gkong.com 2015-01-14 15:48 来源:中国能源报

  1月5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的陪同下,走访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据悉,该公司通过拓展海外电力工程总包市场,带动了大量国产电力设备和技术标准走出国门。对此李克强表示,“中国装备走出去不仅能转移消化国内富余优质产能,更能让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接受严苛检验,促进中国制造升级换代。”

  在近期的一系列出访活动中,李克强总理都当起了“高铁推销员”和“中国装备制造推销员”。广东电力设计院院长罗必雄称,“与李克强总理交流时更像是在与同行进行业务探讨。这些探讨包括燃煤电厂能耗、核电系统生产流程等。”

  电力设备“出海” 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

  “中国电力设备产能过剩,但技术先进,要以电力为龙头,寻找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道路。”在李克强看来,以中国装备“走出去”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能推动更多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中国标准到国际市场竞争,促进产能合作,实现出口升级、产业升级。

  据悉,近年来,国内电力设备企业经历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到参与国际竞争的跨越式蜕变,具备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电力装备无论在发电设备(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输变电设备(包括特高压)、低压电器等细分领域普遍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自主研发和大规模生产制造经验,技术实力与外资电气巨头可比肩,且国产成本优势更为显著。就发电设备行业而言,我国已连续8年实现每年增长近1亿千瓦的装机容量,巨大产能迫切需要制造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发挥效力。

  而另一方面,电力设备“出海”也是化解国内电力设备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相对于年均5000万-6000万千瓦的装机水平而言产能过剩严重,而常规火电机组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当前,国内水力发电设备企业已经具备年产2500万-3000万千瓦的能力,而今后几年国内年均水电新增装机需求只有1200万-1500万千瓦左右,大量的过剩产能将另觅出路。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电力设备可能以整套设备的形式随着基建“出海”,出口海外是消化产能的有效途径,电力设备产能过剩的问题仅靠国内需求消化是有限的,而海外市场可能是广阔蓝海。

  据记者了解,国家电网目前正在推进的国际化战略,也将加速电力设备“出海”步伐。早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之前,国家电网就积极通过国际工程公司、中电装备以及旗下的产业公司来推进电力工程和装备的出口。目前国家电网境外资产已经达到了308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7 倍,成功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骨干能源网。

  设备企业“走出去”时不我待

  自2014年以来,从推销中国高铁、中国核电到推销中国装备,李克强不停地推动装备制造业产能“走出去”。目前,国内传统发电设备“走出去”一方面是通过境外工程承包等,带动相关设备出口。另一方面,一些实力雄厚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也在积极实施海外战略,并取得重大突破。

  据了解,随着国内用电增速的放缓,电力装备供应相对过剩,中国的电力装备企业已有一定的海外项目设计与总包经验,除了发电设备和新能源设备,在输配电设备“走出去”的过程中,多数企业主要是受益于电力工程的总包出口。

  目前发展中国家电力建设潜在需求大,本土设备企业技术落后,进口依赖程度高,国内一批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顺势走出国门。加之我国的电力装备龙头企业技术成熟,经验丰富,部分企业也以前瞻性的思维参与承接了国际工程。据资料显示,目前上海电气、东方电气、金风科技的海外业务占比分别达到了17%、22%、11%;输变电设备中,特变电工、中国西电的海外业务占比分别达到了14%、10%;低压电器正泰的海外业务占比7%。

  事实上,我国电力设备出口80%以上的市场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受此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加大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了电力设备的需求,海外市场呈现巨大潜力。近年来,我国先后在俄罗斯、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延伸能源合作的新兴市场和领域,这也为我国能源装备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契机,一些龙头企业将目光延伸至更远的非洲、南美洲等地,并取得初步成果。而“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发展中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为设备企业走出去开启一个新纪元。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